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

苦蘵,燈籠中的零嘴點心

台灣野生苦蘵真面目(做果醬到一半拍的,皮已去)
苦蘵,其果實像燈籠,有一層薄皮在外,也順便延長了保存期限成熟果實的外皮是乾枯的,一般都會掉在地上,裡面是綠到紅中間的顏色,越紅越好吃,似乎是看品種差別,台灣的最多就是黃的,而若果實外皮還是綠的,則未熟有毒(藥性),中醫西醫皆有以全草做藥用,但詳細藥效老衲不知,只知孕婦勿食。
許多人的童年零嘴,就是生吃苦蘵,味道有點像小番茄再多一些甚麼,網路上的資料,不是藥方,就是生吃的經驗,似乎沒有人寫過食譜,或許是沒人想過可以料理吧?



別名:燈籠草,泡仔草,泡泡草,酸漿,敗漿
學名:Physalis angulata L
科屬別:茄科酸漿屬
果季:幾乎全年無休的有果實(新果一直結,熟果不太會爛)
簡易味道描述:甜、酸、番茄



苦蘵果醬

材料:

玻璃罐 : 一個
苦蘵熟果 : 與糖1:1
糖(二砂或冰糖): 與苦蘵熟果1:1
檸檬汁 : 少許
苦蘵果醬

1.將苦蘵果去除果萼(外皮,乾枯部分,或稱宿存萼),切對半或切四半
2.苦蘵熟果入鍋加些水,小火慢煮,要不停攪拌,避免燒焦,邊攪邊加糖與檸檬汁(檸檬先壓壓外皮滾一下,會比較好擠),直到水分蒸散,顏色變暗,看起來有點黏稠,就可以起鍋了,因為苦蘵在熱的時候會比較水,冷了就會變成膠狀。
3.起鍋倒入乾淨的玻璃罐,要注意部要有水氣或油漬,最好是洗好後曬乾的。4.冰起來等著用

苦蘵果醬配麵包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