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

密花苧麻,有茶味的毛毛蟲~

密花苧麻,我曾在許多的介紹中看過,他們都說它的葉子是可食用,但跟美味沾不上邊,而我也還沒突破這點,但我真的要告訴大家,密花苧麻的美味,是在它的果實。
三月,道路旁本來只是"可食"的密花苧麻,結了一條條的果實,就好像長果桑甚,又好像特長的毛毛蟲,我在直覺的推力下,摘了些回家,但卻將它冰在冰箱,遲遲不敢下手,因為,我不曾看過任何資料說 : 密花苧麻的果是可食用的。
我鄭重的卜了凶吉,便先以清燙作為起頭,從冷水開始煮,水漸漸綠了,滾了,我撈起來,鼓起勇氣,用舌尖探了一下,沒味道,輕咬了一段前頭,一股淡淡的綠茶香散開了,漸漸濃起來,苦澀剛剛要淹沒喉頭,便化為一絲甘甜,這!還挺好吃的嘛。
我開始研究其他方法,蒸的茶味過重且變褐色,炸的化為粉末,煮得太久會無茶味,沒熟咬不太斷,最後最後,發現了目前最好吃的方法 : 做天婦羅。



學名:Boehmeria densiflora Hook. & Arn.
別名:木苧麻,水柳頭
科屬別:蕁麻科苧麻屬
簡易味道描述:綠茶、馬鈴薯

清燙時,水會變綠













食譜



密花苧麻天婦羅

水  50cc

低筋麵粉  50g
鹽   少許
密花苧麻果  約15隻
油(油炸用,作者只有橄欖油)


1.密花苧麻果洗淨
2.麵粉與水,鹽混合
3.熱油至油出現紋路(是這樣講嗎?還是說感覺在動?)
4.將密花苧麻果裹滿麵糊,下油鍋,炸至表皮微黃即可(越快起鍋,茶味越明顯)
5.上菜(沾醬首推魚露)



許多人試吃後說 : 味道像薯條
老衲表示:哪裡像啊!明明就那麼清甜,隱隱之中又有茶香,微微的脆皮底下是軟綿的口感。






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

筆筒樹,金毛大黃瓜

筆筒樹是世界上少見的樹型蕨類,但在台灣中低海拔卻非常普遍,有別於它桫欏科的親戚,台灣桫欏和鬼桫欏,筆筒樹的葉柄在枯萎後會脫離樹身,留下斑紋,而這樣的斑紋使他有了個小名:蛇木,如果這樣還很難分清他們的差異,可以留意它們的嫩葉,就是樹梢上那些往四面八方伸展的小問號,有長金色毛的便是筆筒樹。
至於筆筒樹又為何叫筆筒樹呢?是因為當筆筒樹的生命走到盡頭時,它中空的樹幹搭配美麗的斑紋,時常被拿來作為筆筒使用,而底下的氣生根,除了活著時能吸水與增加穩固外,在死後又能給蘭花之類植物作為完美的盆栽。





學名:Cyathea lepifera
別名:蛇木,蘭盆筆筒樹
科屬別:桫欏科桫欏屬
簡易味道描述:大黃瓜、秋葵







食譜



筆筒樹的嫩葉(嫩芽)
這麼大棵筆筒樹到底要怎麼吃呢?
答案是:嫩葉(嫩芽)
筆筒樹的嫩葉並不是葉子,而是從樹梢上不斷向外擴張,長滿金毛的小問號,採集之前,要先判斷他是否還算嫩葉,一般採30cm左右的長度,不長不短不老,是CP值最高的長度,再來要看這棵樹有沒有被採集過的痕跡,有就只好放過它,下次再來,如果沒有,那就可以挑一枝嫩葉帶回家烹調,因為傳說筆筒樹如果被連續採兩枝以上的嫩葉就會枯死。

採集時可以用刀,也可以徒手,因為筆筒樹的嫩葉並不算堅韌,但是要注意別給它太多傷口,它氧化的很快。

料理前先將筆筒樹的嫩芽去毛,去毛前先別沾水,用手握住一段刷下去就行了,最後的雜毛再用水洗淨。
去毛後的筆筒樹嫩葉






筆筒樹嫩心










再來是去皮,筆筒樹嫩葉的皮有點厚,一般的削皮刀大概要削個兩次左右,直到綠色,粗纖維的皮不見,留下白色的嫩心,再將黏液用水沖去,就完成了準備工作。

筆筒樹嫩葉的味道與口感就像大黃瓜一樣,這點讓它容易被大眾所接受,但如同大多數其他的蕨類,筆筒樹也帶有黏液,讓它多了一種滑滑的口感,不敢吃黏液食物的讀著們,其實紅燒的筆筒樹嫩葉就沒有黏液了喔~




筆筒樹紅燒肉

材料:
醬油       一杯
冰糖       少許
水           三杯
筆筒樹嫩心   一隻
豬五花肉   600g


1.將五花肉與筆筒樹嫩心切成約莫一口大小
2.汆燙五花肉去血水
3.將醬油與水跟冰糖倒入鍋中大火煮開
4.將五花肉放入步驟3的鍋裡,上蓋,轉小火
5.靜靜地等20分鐘
6.將筆筒樹嫩心加入步驟4,煮至筆筒樹嫩心變成醬油色
7.關火,蓋蓋子,悶它個5分鐘
8.上菜

肉的部分可以換成其他的肉,但脂肪不能太少,因為紅燒需要高溫長時間來讓肉入味,肌肉組織在經過這樣的折磨後,會變得乾硬,所以需要靠脂肪來維持它的美味,而且其實在長時間的高溫下,肉是會減肥的。






筆筒樹排骨湯

材料:
小排骨           600g
筆筒樹嫩心   一隻

1.小排骨汆燙去血水
2.小排骨煲兩小時
3.筆筒樹嫩心切成一口大小
4.筆筒樹嫩心放入步驟2,煮至熟透
5.上菜








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

到手香,一碰到手就香

到手香有著一種特殊的香氣,那是一種甜甜涼涼的異國風情,而且只要碰到就會黏上,故名到手香。
到手香的生存能力頑高,不但是可以輕易扦插,還能夠用他厚肥的肉質葉忍受久旱陽光,而如果你對到手香很好,把它種在肥沃的土地,再不斷澆水,他便會全盤吸收,變得更大更壯。
老衲跟到手香初識於宜蘭某個有機農場,當時我也不知道那是甚麼,只知道回去插土裡就能活,好像過了五天吧,我才想起背包裡的他,將他插入土裡,至今如此數來已是種了五六年了。
到手香不但可以借其香味入菜,它本身的消炎作用也是極好,如果哪邊發炎,只要用他的泥敷一敷,一會兒就好了。
到手香的野生種不多,但還是到處都有,從家家戶戶盆栽到一些農場,買個一小盆大約30元左右,就可以輕易的養成一大片,但最好先了解它的香味,並非每個人都會喜歡。

學名:Plectranthus amboinicus.
種了許多年的到手香
別名:左手香(閩南語的誤會),印度薄荷,過手香
科屬別:脣形科香茶菜屬
簡易味道描述:薄荷、香蜂草













食譜(圖源短缺中)



到手香冰茶

到手香嫩葉數枚
水       3000cc
糖(二砂,冰糖,蜂蜜皆可)  

1.將全部材料用果汁機打在一起(糖要先融化)
2.濾渣冰涼的喝

這冰茶很合夏天的胃口,沁涼全身之餘,又有一種甜甜涼涼的異國風情,而在這茶中,可以感受到那正是從南洋傳來的


到手香奶茶(印度薄荷奶茶)

同冰茶作法
但將水換成奶茶
懶人可用奶茶粉
認真點大不了自己煮

這道看天氣也可以喝熱的,請人喝時建議叫它:印度薄荷奶茶,讓他猜原料,會有神奇的事情發生喔!(至少老衲的經驗是這樣啦)






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

紫花酢漿草,四分之三的幸運草

紫花酢漿草,酸酸的滋味有如水鴨腳,是兒時的玩物與零食(曝露年齡!?),而且會這麼想親近它,還有個原因,是因為據說如果發現四片葉子的紫花酢漿草,可以得到好運,也就是四葉幸運草的故事,但老衲這輩子還沒發現過。
紫花酢漿草
紫花酢漿草是四處可見的野草,以地下鱗莖作為本尊,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,摘它的時候便可以不用手軟,但研究它的食譜,卻令老衲傷透腦經,失敗多次,可最後在美味下的成功,又再次將遍地的美食發揚。





學名:Oxalis corymbosa
別名:酢漿草,幸運草
科屬別:酢漿草科酢漿草屬
花季:四季皆有,以春居首
簡易味道描述:酸、白醋







紫花酢漿草主要吃其葉柄與花,而花本身無味,但花的紫色可以輕易地融入水中
搭配上葉柄提供的酸味,更不管你是否外貌協會。
只採紫花來做,顏色才會漂亮,而味道又可以完全交給附帶的葉柄(花柄?)

紫花冰茶

紫花    100g
水        1000cc
冰糖    適量
蜂蜜(可有可無) 適量

1.紫花洗淨,切小段
2.入滾水中熬煮至葉柄煮乾(扁掉又變色)
3.加入冰糖
4.涼了後可加蜂蜜
5.冰鎮了喝,可以消暑解憂(野菜多半性寒涼,小心別喝太多)

紫花冰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