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

青苧麻,不論吃穿都清香優雅

青苧麻,有一說是苧麻的多般變種之一,另一說是青苧麻本身就具多般變化,所以硬要分出「苧麻」和「青苧麻」的不同,恐怕需要更專業的知識,而對目前的我而言,還不是那麼容易,但是就「吃」的角度來說,似乎不需計較兩者之差異。
青苧麻是麻料的主要來源,所以早年還可見大量種植,但是由於商品競爭力的不足,現在已很少人在做麻料,所以也不太見到人種植青苧麻,而是青苧麻靠自己發達的地下莖存活下來。



學名:Boehmeria nivea (L.) Gaudich. var. tenacissima (Gaudich.) Miq.
別名:袋仔葉、苧麻、山苧麻
科屬別:蕁麻科苧麻
簡易味道描述:芝麻、綠茶

除了作為麻料,青苧麻也是草仔粿的其一種原料,似乎主要是北海岸一帶及南部一些閩南部落以此為材料,做出來的粿也稱做「黑粿」或「苧麻仔葉粿」。 青苧麻做的粿味道較鼠麴草的粿清香,較艾草粿為優雅,算得上是獨樹一幟的風味。

食譜


青苧麻泥

青苧麻泥是做青苧麻料理的基礎(不是拿來直接吃的喔),做成泥後可以避開青苧麻的纖維口感、又更加強化其香氣,做成泥後可自行混入任何糕餅之類,由於頗耐保存,建議一次可以做多一些存在冰箱,隨時想用就用。

做好的青苧麻泥可以放保鮮袋,隨時可用



青苧麻嫩葉: 200g
糖(建議用二砂糖):50g
水:100g

1.青苧麻嫩葉洗淨
2.水與嫩葉同入果汁機打汁(越細越好)
3.青苧麻汁加糖小火慢煮,煮至其如海苔醬一般黑、質感即可起鍋(費時約1.5~3個小時)

煮好的青苧麻泥冷透後,可以用保鮮袋裝起來進冰箱保存(久放則冷凍,一個月內冷藏即可,不然之後還要退冰)。











青苧麻麵餅、青苧麻口袋餅

麵粉 300g
熱水 90cc
冷水 90cc
油 適量
鹽 微量
青苧麻泥 50g

餅的作法參考自阿爾卑斯登山學校

http://www.alpine-club.com.tw/news_detail.php?NNo=97  (原網站失效,新網站步驟不夠仔細,之後若有空再示範)


1.在鍋中放入麵粉
2.倒入熱水並快速攪拌
3.接著倒入冷水,繼續攪拌
4.將麵團收成一粒(粉多加水,太黏加粉)
5.蓋上蓋子發酵一小時(時間不夠無妨)
6.混入青苧麻泥揉勻
7-1.按網誌所說製餅(麵餅、蔥油餅)
7-2.口袋餅只需將麵團分塊(此食譜約分五塊的大小差不多),桿成約半公分厚的原麵糰,不用油下鍋小火,蓋上蓋子,烘約莫五分鐘左右,中途適時翻面,起鍋後應該可以輕易撕出一口。


做好的餅可以做蛋餅,或是捲任何你喜歡的,也可以塗醬料等等,畢竟這個青苧麻的味道不會太重。
青苧麻泥的比例可再調高,這個比例的味道很淡,味覺差的人大概吃不出來。






在保鮮袋內揉才不會弄得到處都是
青苧麻湯圓

糯米粉:300g
青苧麻泥:60g

1.糯米粉放入保鮮袋,慢慢加冷水揉勻,直至其觸感結實不黏手即可
2.加入青苧麻泥揉勻
3.取約五分之一丟入滾水煮熟,再放回寶先帶揉勻(也就是俗稱的粿引)
4.將麵團搓成喜歡的大小(太大不易熟)
5.水滾丟入,浮起即熟

同樣的麵糰也可以加內陷(可參考網路),或者加甜湯(紅豆湯、桂花釀......),或者可以當作丸子沾醬吃,但其實不加糖這樣單吃味道就挺不錯了喔。


這是包芝麻餡的青苧麻湯圓



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

山蘇,窩在樹上的綠巢

山蘇,在台灣主要有三個品種,但此處不細分,因為都很像,也都好吃。山蘇是已經是廣泛種植的「野菜」,可以說是被「蔬菜化」了,同時也是很常見的觀葉植物,應該算是都市人最常見的一種野菜了。 在森林裡常常可見山蘇的身影,而且通常都在樹上窩著,就好像鳥巢一樣,因而得了個「鳥巢蕨」的稱呼。






學名:Asplenium nidus L. (台灣山蘇花)、Asplenium australasicum (J.Sm.)Hook.(南洋山蘇花)、Asplenium antiquum Makino.(山蘇花)
別名:鳥巢蕨、鳥踏菜
科屬別:鐵腳蕨科鐵腳蕨屬
簡易味道描述:清脆、微苦(看火侯)




野生的山蘇比種植的山蘇多了點野味,是一種有層次、深度的苦味,所以即便超市有賣,還是有人願意特別到山裡採摘。

山蘇嫩葉
山蘇可食用的部位是嫩葉,亦可生食,辨別方法即是其葉的捲曲,以及與其捲曲處一樣的青綠色,而嫩葉通常都在山蘇的中心,隨採摘經驗豐富時將會更能拿捏長短。







採摘好的山蘇嫩葉,準備料理




食譜

山蘇的食譜網路上一定很多,且山蘇的味道不強,可以有很多種搭配,需要注意的是,盡量不要煮太久(除非是另一種用老葉熬湯的方法,但老衲尚未研究),不然為到會苦澀且不脆,老矣。





豆豉魚乾炒山蘇

材料:

山蘇嫩葉:150g
豆豉:適量
醬油:適量
蒜頭:兩片
鹽:適量
油:適量
小魚乾:適量




1.山蘇嫩葉洗淨,蒜頭去皮切片好爆香
2.熱油後豆豉與蒜頭和小魚乾一起爆香,小魚乾可以爆的像油炸的感覺,這樣比較香脆
3.接著就可以將山蘇下鍋,拌炒一下就可以開始調味
4.調味完成,起鍋,別炒太久喔



炒好的山蘇,不管甚麼料,都很適合配餅、麵包之類的一起吃,也很好吃,如右圖是豆豉魚乾炒山蘇加上青苧麻口袋餅,關於青苧麻餅的食譜,之後會再PO出。



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

五節芒,芒草

(圖可能為高山芒)
五節芒俗稱芒草,是相當常見的野草,可以生長在相當貧脊的土地,算是一種先驅植物,時常占據那些通常無人踏足的地方,從路邊乃至於屋頂。 在那個水溝裡有小蝦,夜裡舉頭仍有滿天星斗的年代,孩子們將五節芒的葉子取下,撥開葉梗兩側,將葉背放在食指與拇指上,拉下葉片,嗖!一枝芒箭就射了出去,鄉野中富饒童趣的戰爭就開打了。另一旁,手巧而文靜的孩子們一邊編織著五節芒的葉,一邊嘲笑一旁打鬧的孩子們幼稚。

秋天,芒花盛開,白茫茫一片如夢似幻,秋風一吹,帶起一陣白風,飄盪於秋日的閒陽。 五節芒的花極易燃,可作為生火時的引子,或者可以拿來逗貓?

五節芒的葉緣有矽質鋸齒,極為割人,在野外以及採集時應當小心在意。(射芒箭時手指要在葉背,才不會割傷)




學名:Miscanthus floridulus (Labill) Warb.、Miscanthus floridulus.
別名:管仔、芒草、管芒
科屬別:禾本科芒屬
割下後的芒莖
簡易味道描述:竹筍

食譜

五節芒吃的是它的嫩心,或者是嫩筍,也就是它的嫩莖。採集時除了要注意別被割到外,要將目標鎖定在芒草上半部的莖,用鐮刀之類將其割下。


五節芒如果不仔細分辨的話(我也不敢確定自己對錯),其實是容易混淆的(與其他幾種禾本科植物頗像,如甜根子草),但是沒關係,因為就算搞錯,在採集時可以淘汰一半(太硬,空心),在吃的時候又淘汰一半(太硬,或撥到盡頭沒了),而最後可入口的,也不必管它是誰了。另外,據說南勢阿美族並不特別區分他們,而是將甜根子草、五節芒等皆視為同類,稱之為蘆葦,也就是說,這些長年於台灣山林的野菜達人們,從吃的角度並不將其分類。




由上往下撕掉葉片

接著將芒莖上的葉片剝掉,撥乾淨就可以帶回廚房了。











接著將過老、過硬的外皮去除,類似剝筍的概念(竹也是禾本科),直到指甲可以輕易穿過,或者也可以咬咬看,畢竟那是可以生吃的,應該會有類甘蔗的味道,筍子的質感,但是不會甜,而且可以吞,如果感覺不能吞,那表示還要再撥,或者那一區太老(越靠根部越老),可以考慮去除。

沒有著手點撥,可以用刀劃個口子












這幾隻撥完剩這樣(也可能我不識貨,有浪費了某些)

最後留下那些口感似筍,指是生生的不敢吃太多的,就是我們要的芒心了。







芒心炒鴨賞

芒心具有很大的調味空間,相當清爽,剛好可以吸收鴨賞的鹹味,讓兩者都達到均衡之於,不覺已是三碗白飯下肚。

材料:

鴨賞 200g
芒心 50g
醬油(增香提味,可以不用)
油(鴨賞本身通常已足,但若怕燒焦可用,而橄欖油則增香又健康不油膩,不怕多油,可以酌量使用)

1.鴨賞切片(可考慮切絲,與芒心配型)
2.將芒心切至等長好入口

3.炒鍋熱油後,先下鴨賞,再下芒心、醬油快炒

4.均熱即可起鍋

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

密花苧麻,有茶味的毛毛蟲~

密花苧麻,我曾在許多的介紹中看過,他們都說它的葉子是可食用,但跟美味沾不上邊,而我也還沒突破這點,但我真的要告訴大家,密花苧麻的美味,是在它的果實。
三月,道路旁本來只是"可食"的密花苧麻,結了一條條的果實,就好像長果桑甚,又好像特長的毛毛蟲,我在直覺的推力下,摘了些回家,但卻將它冰在冰箱,遲遲不敢下手,因為,我不曾看過任何資料說 : 密花苧麻的果是可食用的。
我鄭重的卜了凶吉,便先以清燙作為起頭,從冷水開始煮,水漸漸綠了,滾了,我撈起來,鼓起勇氣,用舌尖探了一下,沒味道,輕咬了一段前頭,一股淡淡的綠茶香散開了,漸漸濃起來,苦澀剛剛要淹沒喉頭,便化為一絲甘甜,這!還挺好吃的嘛。
我開始研究其他方法,蒸的茶味過重且變褐色,炸的化為粉末,煮得太久會無茶味,沒熟咬不太斷,最後最後,發現了目前最好吃的方法 : 做天婦羅。



學名:Boehmeria densiflora Hook. & Arn.
別名:木苧麻,水柳頭
科屬別:蕁麻科苧麻屬
簡易味道描述:綠茶、馬鈴薯

清燙時,水會變綠













食譜



密花苧麻天婦羅

水  50cc

低筋麵粉  50g
鹽   少許
密花苧麻果  約15隻
油(油炸用,作者只有橄欖油)


1.密花苧麻果洗淨
2.麵粉與水,鹽混合
3.熱油至油出現紋路(是這樣講嗎?還是說感覺在動?)
4.將密花苧麻果裹滿麵糊,下油鍋,炸至表皮微黃即可(越快起鍋,茶味越明顯)
5.上菜(沾醬首推魚露)



許多人試吃後說 : 味道像薯條
老衲表示:哪裡像啊!明明就那麼清甜,隱隱之中又有茶香,微微的脆皮底下是軟綿的口感。